北歐包括丹麥、瑞典、挪威、芬蘭等國。20世紀以來,北歐出現了一批杰出性建筑設計師,如瑞典的E.G.阿斯普倫德、芬蘭的A.阿爾托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隨著社會的穩定,財富的積聚,新技術的迅速發展,建筑思潮十分活躍,北歐建筑進入繁盛時期,形成了親切、樸實自然、注重功能和環境優美的建筑風格。
20世紀初,北歐國家在英國“新藝術”運動的影響下出現了國家浪漫主義建筑,代表作是哥本哈根市政廳和斯德哥爾摩市政廳(1911-1923)這些建筑吸收了西歐和南歐建筑的特點,融匯了當地傳統的裝飾,體形穩重,比例勻稱,細部精致。
當歐洲大陸現代主義建筑崛起時,北歐國家正流行著新古典主義建筑。典型的作品如斯德哥爾摩市圖書館(1920-1928)和芬蘭國會大廈。隨之,潮流急轉,形成現代建筑運動的一支流派。
功能主義建筑對北歐現代建筑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1930年建造斯德哥爾摩博覽會建筑是北歐現代建筑的轉折點。以阿斯普倫德為首的一批青年建筑師以博覽會建筑為榜樣,極力推崇功能主義,宣揚社會改良,
呼吁解決住房困難和推廣新材料。他們預言建筑的一個新時代就要來臨。阿斯普倫德的作品,嚴謹而簡潔有力,富有文化氣息,尺度親切,細部精致,對北歐現代建筑產生很大的影響。20年代末阿爾托設計,30年代初建成的維堡圖書館和帕伊米奧結核病療養院表現出很高的水平。50年代后期,阿爾托設計的赫爾辛基的文化之家和芬蘭技術大學主樓集北歐各國建筑之長,表現建筑的空間、材料、光影、親切感和理性的造型,手法純熟洗練。阿爾托成為現代北歐建筑的主要代表人物。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北歐國家在居住建筑方面取得成績。50年代瑞典的魏林比新區和芬蘭的塔比奧拉居住區的建筑聞名世界。60年代國際上盛行高層住宅的熱潮也一度波及北歐。近些年來,丹麥等國建造的“低層一高密度”住宅卓有成效。
50年代末,北歐建筑工亞迅速發展,新技術、新材料如疊層木、隔熱玻璃、高效保溫材料等給建筑師的創作提供了新的手段。60年代末期,出現了一大批優秀建筑作品。這些建筑,有的以建筑和環境密切結合,創造出優美的空間環境著稱;有的則突出了新技術;有的仍然具有地區和民族特色。
哥本哈根的斯堪的納維亞皇家旅館是丹麥建筑師A.雅科布森的杰作。他以手法簡絳、細部設計精美出名。旅館從外形到室內裝修、家具以至餐具都設計得周密精致。以阿爾托為首的芬蘭建筑師竭力用建筑來表現獨立了的芬蘭民族的精神和文化。他的門生R.皮蒂拉設計的奧塔涅米技術大學學生中心引人注目。奇特的室內空間、厚重的檐口和粗糙的毛石使得這座融合在樹林之中的建筑,蘊藏著渾厚的力量。
瑞典建筑師R.厄斯金的建筑親切感人,自然地流露出功能主義和有機建筑的色彩,同時也把英國建筑和瑞典的傳統建筑揉合在一起,他的代表作品是英國紐卡斯爾的貝克住宅區。
丹麥建筑師J.烏特松設計的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北歐現代建筑從30年代斯德哥爾摩博覽會建筑起,一直沿著從功能主義到有機表現主義的道路發展,當前正處在一種多元、深化的狀態。新技術打破了北歐建筑過去那種厚重封閉感。北歐建筑師們正在保持民族傳統和地區特色的道路上努力探索創新。